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骨性骨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骨性骨痂形成的几个关键阶段:
1、钙盐沉积:在骨折后的7-10天内,纤维性骨痂中的成骨细胞数量增加,同时类骨组织的分泌也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钙盐会开始在类骨组织中沉积;
2、编织骨转化:随着钙盐的沉积,类骨组织逐渐转变为编织骨。这个过程涉及软骨组织向骨组织的转化。纤维性骨痂中的软骨组织逐渐被骨细胞取代,从而形成骨性骨痂;
3、外骨痂和内骨痂:根据骨痂细胞的来源和部位的不同,骨痂分为外骨痂和内骨痂。外骨痂主要由骨外膜内层的成骨细胞增生形成,呈梭形包绕骨折断端。内骨痂则是由骨内膜细胞和骨髓未分化间叶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增生形成的编织骨;
4、桥梁骨痂、连接骨痂和封闭骨痂:除了外骨痂和内骨痂,骨折部位还存在桥梁骨痂、连接骨痂和封闭骨痂。桥梁骨痂是指在血肿机化之前,来自骨外膜的成骨细胞绕过血肿,并与骨折线两端的外骨痂相连。随着血肿的机化,纤维组织经过软骨骨化,使内外骨痂彼此相连,形成连接骨痂。封闭骨痂是指填充于髓腔损伤区的成纤维细胞样肉芽组织逐渐转化为海绵质骨,在大约2周内形成的新骨从骨折两端横过髓腔。
参考资料:[1]郭守进等主编. 现代临床骨科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06.